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22日以来累计报告41例感染者!高风险区+1,上海聚集性疫情有所抬头,死亡87例中仅5例打过疫苗!

财经网 2022-06-04

来源 | 北京日报、新华社、北京青年报等



北京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1例,涉及朝阳、房山等多区

4月24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13场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介绍,4月23日16时至24日16时,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1例,其中确诊病例16例、无症状感染者5例;朝阳区11例、房山区6例、顺义区2例、西城区1例、通州区1例。

北京4例感染者基因测序结果公布,3人为同一传播链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火介绍,市疾控中心对4月22日以来通报的感染者139、140、141、143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病毒均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4例感染者病毒序列完全一致,与近期京外聚集性疫情,以及外溢至其他省市的病毒序列完全一致。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测序结果初步判断,感染者140、141、143为同一传播链,感染者139流调溯源工作仍在进行中,感染来源还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确定。

北京高风险区+1,中风险区+1

截至2022年4月23日24时,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里社区近14天累计报告6例本土确诊病例,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东里社区近14天累计报告2例本土确诊病例,经市疾控中心评估,按照《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分级标准》,本市即日起将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里社区定为高风险地区,将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东里社区定为中风险地区。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高风险地区1个,为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里社区;有中风险地区1个,为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松榆东里社区。全市其它地区均为低风险地区。

北京疾控:4月22日以来累计报告41例感染者,涉及5个区

自4月22日以来,本市累计报告41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涉及5个区,其中朝阳区26例、房山区7例、顺义区6例、西城区1例、通州区1例。

初步流调结果显示,目前已隐匿传播了1周,短期内出现了多代病例,提示病毒传播隐匿、速度快,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41例感染者中,近1/4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老年感染者中未接种新冠疫苗比例达50%。

北京加密中小学核酸检测频次

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田伟介绍,学校严格落实常态化核酸检测措施,组织好停课期间的线上教学,特别是要做好毕业年级的课程辅导,中小学加密核酸检测频次。

北京核酸检测结果未出之前不离京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提醒广大市民,进行核酸检测时要有序排队、不扎推、注意手部卫生、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核酸检测结果未出之前,自觉做到不聚集、不离京。

北京市商务局:生活必需品市场货源供应充足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赵卫东介绍,北京市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工作,特别是针对近期国内多省市新冠疫情多点散发、形势复杂,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强调,在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保障首都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确保供应和价格平稳。

赵卫东表示,根据近期监测,目前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货源供应充足,交易正常。 

赵卫东表示,针对部分电商平台短时间内因订单量激增,出现配送延时、无法下单等情况,要求美团买菜、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重点生鲜电商平台,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增加前置仓货物储备,增加线下配送人员,确保及时配送。同时,要求各区指导封控管控社区采取“线下集单,集采集配”等方式,组织线下超市、社区菜市场等保供企业积极与社区对接,采取多种方式,精准满足居民需求。

北京朝阳:按照防疫要求暂停经营服务型企业每人每天赔偿100元

北京市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表示,抗击疫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停业停工。为保障服务型企业和员工的经营、生活,朝阳区与中国人保公司合作推出《朝阳区服务型企业疫情防控保险方案》,对防疫过程中按照防疫要求暂停经营的服务型企业员工给予基本生活保障支持。在朝阳辖区内的服务型企业员工,保险给予每人每天100元赔偿,最高赔偿期限21天,每家企业每次停业事故累计最高可赔偿10万元。目前,本轮疫情涉及区域的停业商户和员工,均可享受理赔服务。

北京市朝阳区明起对生活、工作在朝阳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北京市朝阳区发布消息,近日,朝阳区突发数起疫情,呈现传播隐匿、传染性强、发展速度快等特点。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确保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研判,朝阳区扩大核酸检测范围,将从4月25日起对生活、工作在朝阳的人员进行核酸检测,25日、27日、29日每天检测1次。请居民朋友们根据所在社区通知,请驻区单位工作人员根据所在街乡或单位通知,及时有序参加核酸检测。

请参加检测人员携带好身份证,根据通知分时分批前往采样点。并服从现场指挥,佩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同时建议大家减少社会面活动。


北京朝阳区潘家园为封管控居民发放应急蔬菜包

因出现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多个社区实行封(管)控。潘家园街道成立现场指挥部,连夜启动对相关人员和环境的核酸采样工作,发放致居民的一封信,告知相关封管控举措。在物资供应方面,潘家园街道主动对接商超企业,陆续为封(管)控区的住户发放了“爱心菜包”。同时,协调京客隆、物美等商家,以线上采购方式提供价格优惠的生活保障包,同时向居民推送线上买菜小程序,居民可自行订购货物。


上海新增1401例确诊+19657例无症状


上海市卫健委今早(24日)通报:2022年4月23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0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9657例,其中541例确诊病例为此前无症状感染者转归,816例确诊病例和19421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其余在相关风险人群排查中发现。

24日,上海市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


23日,上海市本土确诊病例出院2242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6626例,他们将返回居住地接受健康监测。

从近阶段的疫情数据情况来看,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仍比较多,处于高位波动状态。主要是因为在部分建设工地、企业等聚集性疫情有所抬头。

近期新报告的阳性感染者,在闭环隔离管控外发现的比例逐渐降低,总体是在封控区、管控区、集中隔离点内发现的。

这两天重症患者数量有所增加。本轮收治的重症患者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老年患者比例较高,目前在市级定点医院患者中,70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三成;二是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比例较高,超60%。其中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的占比四成,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这类患者疫苗接种率较低。

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市共有死亡病例87例,平均年龄是81.10岁,最高年龄达101岁。上述病例均合并有严重多脏器基础性疾病,病情较危重。死亡直接原因是基础性疾病所致。

高龄老年人免疫力较低,体质比较弱,是新冠病毒易感人群,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很容易转为重症、危重症,增加抢救难度。研究表明,接种疫苗对防止感染者转为重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本轮疫情报告的死亡病例新冠疫苗接种率非常低,87例中只有5例接种过疫苗。

上海市卫健委表示,上海将进一步统筹全市医疗资源,增配重症医疗团队,畅通转诊通道,早期干预高风险患者,减少重型患者比例。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加强基础性疾病的专科化管理,做好疑难病例的会诊与指导,尽最大努力降低病亡率。


感染奥密克戎后症状较轻,没必要搞动态清零?梁万年回应!

面对奥密克戎,部分地区采取较严格的疫情管控举措,科学依据是什么?有人认为一些疫情防控措施影响了正常生产生活,对此怎么看?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回应焦点问题。

“我国具备实现动态清零的能力和条件。”梁万年说,“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尽快切断疫情传播途径

记者:有人认为感染奥密克戎后的症状普遍较轻,没有必要搞动态清零。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梁万年:衡量一种病毒是否严重,将传播率和致病率两者相乘,是一个最重要指标。目前,奥密克戎的传播率远高于流感,从我国部分城市数据来看,致病率尤其是病死率也达到流感的7至8倍。因此我们反复强调,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对于老龄化程度高的城市挑战尤其严峻。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加上相当数量的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如果放任疫情传播,将会出现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进而“挤兑”全国的医疗资源,再加上医务人员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感染——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将会是一个巨大灾难。我们现在采取的所有策略和措施,都是在努力避免或减轻新冠病毒带来的危害。

记者:应对疫情时,有些地区采取了比较严格的管控举措,科学依据是什么?

梁万年:对付传染病,我们有一个“三角模型”。病毒的严重程度、医疗系统的处置能力、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分别构成三条“边”。

过去遇到的一些传染病如结核病等,危害也很大,但我们通过加强医疗系统建设,可以有效阻滞其传播,两条“边”就能匹配,一般不需要加强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这第三条“边”。

但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潜伏期短,我们对这种新病毒的了解还太少,现有医疗系统不足以完全抵挡它,因此必须加强第三条“边”,即强化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这样才能形成平衡。这也是动态清零的科学基础。

强化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目前疫情防控中,我们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同时发力,其中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封控、管控、防范等举措,尽量减少人群流动。未来如果疫苗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更加充分,有效药物可以使用且供应充足,或者出现更快速精准发现传染源的技术,那么可能对减少社会流动性的要求会降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将进一步减小。但目前有些条件还达不到,所以需要找一个平衡点。

通过比较严格的管控措施,尽快切断疫情传播途径,这是对抗新冠病毒的有效措施组合中的重要一环。

有温度,让抗疫更有力度

记者:民生保障越充分,大家越能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在平衡严格防控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时,有哪些问题格外需要注意?

梁万年:近期部分城市的抗疫过程,带来非常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抗疫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时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控制疫情,二是保障老百姓正常生活,三是确保经济社会必要运行。三者缺一不可,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抗疫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人民群众健康,为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疫情防控的举措要严,民生保障的举措要暖。民生保障更加有温度,疫情防控措施落地就会更加有力度。

不让病毒对更广泛人群产生更大危害

记者:本轮疫情点多、面广、频发,波及全国30个省份,如何实现动态清零?

梁万年:要想在未来某个时间节点,全国14亿多人里一个病例都没有,难度相当大。但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动态清零的核心内涵,是快速发现疫情,快速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断疫情持续性的社区传播,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它强调通过扑灭一起又一起疫情,实现社会面的动态清零,最终战胜疫情。

其中,“动态”是指短期内虽然我们无法保证所有个体都不感染新冠病毒,但有能力做到一旦发现疫情,就能快速识别、及时遏制,不让病毒对更广泛人群产生更大危害。

“清零”,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包括“病毒”清零、“疾病”清零、“疫情”清零。在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们无法做到对“病毒”和“疾病”清零。在现阶段清零是针对疫情而言,也就是尽最大可能确保疫情不扩散、不出现持续社会传播、不出现规模性反弹,而非彻底消灭新冠病毒。

近期多地抗击奥密克戎总结出一些经验,我们正据此优化完善相关策略和措施。我国抗疫有一个优势,就是纵深较大,一地出现疫情,可以调动多方资源支援。我们具备条件和能力战胜疫情。

记者: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做好防控还有哪些工作重点?

梁万年:未来我们需要完善几方面条件:

一是易感人群建立起一定的免疫保护。目前我国约90%人口已接种疫苗,还可以再加一把力,提高老年人群等“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

二是对新冠病毒变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奥密克戎不是最后一个变异株,这是国际科学界的共识。新的变异株传播力、致病性将会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如果未来新冠病毒变得更“坏”,我们还需采取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

三是做好医疗资源、隔离床位、有效药物、物资保供、应急机制等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尤其要加快对养老院、福利院、精神病医院等特殊机构和场所的防控准备。

坚持就是胜利。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我们一定能够最终战胜疫情。

往期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